<
t7b5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三国:我的计谋模拟器 > 第338章 顺水推舟
    好几息过后,李基方才问道。“不知汝所说的女子是何人?还请明言,实乃吾未知有妹妹存世也。”

    这一问,反倒是让马岱有些意外,问道。

    “子坤先生,莫非陇西李氏并非是先生亲族?”

    顿时,李基可算是反应过来。

    一开始李基的身份乃是黑户,勉强借用顽童之口在涿县中传出了隐有大贤的童谣与流言,将刘关张三人吸引了过来。

    而后,在贾诩的帮助下,方才成功伪造出了一个陇西寒门李氏的出身。

    当然,由于陇西李氏本就已相当落魄,再加上名义上李基的父母双亡,吴郡距离陇西何止千里之遥?

    故以,李基仅仅是在贾诩派人前往西凉将家人接到吴郡之时,让贾诩动用当地的人脉,完善一下这个身份可能存在的漏洞,也就不再关注了。

    一连五六年过去,在陇西李氏未曾派人到访吴郡核实的情况下,李基都渐渐将此事给忘了。

    不想,眼下看来贾诩安排得可谓是相当妥当,不仅仅陇西李氏承认了李基这一支脉遗亲,甚至还直接将李基当成了陇西李氏的招牌,打着李基的名头与马家结亲。

    “吾确是出身陇西李氏,不过幼年便逢兵灾展转他乡,故以此生倒也未曾回过陇西祭祖。”

    李基语气流露着满满的遗憾表明身怀忠孝之余,也借机阐述清楚了自身与陇西李氏的关系,说明就算马岱娶了李基名义上的族妹为妻,跟李基也很难攀上多少关系。

    此言一出,马岱的表情明显有了些许变化。

    知微见著的李基,观察着马岱的神色,便大体猜到了陇西李氏怕不是已经为自己单开族谱,将“国士之家”的牌匾高高悬挂在了凉州地区。

    “怎么?莫非陇西李氏那边还要求你需求得吾之首肯,方能将族妹嫁于你?”李基问道。

    “那倒不是。”

    马岱摇了摇头,然后答道。“只是陇西李氏所言那是子坤先生之从妹,故以吾欲求得子坤先生的应允。”

    李基闻言,温和地笑了笑,道。“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此事只要马将军点头,族妹的父母应允,那便足矣。”

    而马岱略微犹豫了一阵后,答道。

    “叔父认为子坤先生出于陇西李氏,足可见其血脉优良,故以已向陇西李氏下聘。只要子坤先生没有异议,吾不日便会与之成亲。”

    血脉?

    继马超之后,李基从马岱又再次听到这个名词,且马腾对外宣传亦是几乎句句不离伏波将军之后。

    这不禁让李基感觉马腾似乎尤重血脉之说,以至于马超与马岱俱是深受影响。

    如若是这样,那恐怕要让马腾失望了,李基跟陇西李氏实际上没有半点血脉关联。

    而随着此事说毕,心系于还有些失魂落魄的马超,庞德与马岱分别向着刘备、李基行礼,便是带着马超匆匆离开了驻地。

    待马超等人离开后,李基的脑袋里倒是还在想着陇西李氏之事,神色有些深沉。

    这反倒是让刘备有些误会了,开口宽慰道。

    “子坤,若是你有意,待讨伐董贼后,备陪着你一并先前往陇西祭祖,然后再返回吴郡。”

    为何不是让李基一个人去,安全问题是其一。

    但刘备更放心不下的是以着李基如今炙手可热,令一众诸侯觊觎不已的状态,让李基独自前往陇西祭祖,可能半路就让其余诸侯给掳走了。

    “此事万万不可,焉能为家中小事而废国之大事?”

    李基正色地拒绝了一句,然后方才说道。

    “不过适才马岱所言那是吾之从妹,血缘相近,若是毫无表示,倒是显得我这位从兄不够温厚。”

    “所以我想向主公提个恩典,那便是赠予那位从妹些许金银珠宝之类的,以做嫁妆,不可使马家小觑了从妹。”

    对于这等小事,刘备自然不会有丝毫的异议,甚至这在刘备看来算是难得的李基主动开口求些什么。

    当即,刘备便表示此事交予自己一手操办即可,保证让李基的从妹会出嫁得风风光光,名扬西北。

    对此,李基自然是相当的放心。

    尤其是如今吴郡最不缺的反而是黄金白银之类的俗物,李基相信刘备必然会做得漂漂亮亮的。

    只是……

    李基缓缓地摊开着手中的折扇,遮挡着自己的半张脸庞,暗暗地想着。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既然陇西李氏想要借助李基的名声,李基答应下来就是了,只是不知道陇西李氏会不会承受得住。

    <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div>

    如此说此前陇西李氏还仅仅是一个人自导自演地宣扬与李基的关系,那么只要刘备公然地为李基的那位从妹的出嫁送上风风光光的厚礼。

    那么某种意义上,就等同于在大汉范围内广而告之李基与陇西李氏的关系。

    可,须知陇西郡与三辅之地的距离可不远。

    袁绍心狠果断,借助血亲的性命成就了自己的盟主之位以及“大汉楷模”一般的名声。

    就是不知道董卓会不会报复一下李基……

    想到这里,李基嘴角微微一扯。

    本质上就是相互利用的双方,李基可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心痛,反而一旦陇西李氏也被董卓给屠了。

    那在世人看来,为了大汉,李基可比袁绍付出的代价还要惨烈得多。

    当然,李基心善,并不会刻意地推动此事,仅仅是遂着陇西李氏的意,顺水推舟地成全他们想要的名声罢了。

    只可惜贾诩留守吴郡另有要务,否则贾诩也随军跟着的话,将此事交给贾诩来操办,想必能够处理得相当漂亮。

    不过此事在整个盟军之中仅仅只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插曲,在马超等人离开不久后,整军完毕的孙坚便率领着本部人马作为先锋离开酸枣,准备直奔汜水关的方向而去。

    包括刘备在内的不少诸侯都亲自前来相送。

    一生都在致力振兴东吴孙氏之名的孙坚,显然异常享受这种万众瞩目之感,一副意得志满的感觉,看得李基暗中直皱眉。

    这也让打消了李基准备在孙坚出发前交代几句的想法,明白此刻的孙坚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听得进去,反倒只会引起孙坚的不快。

    ‘如此性格刚烈之辈,一意孤行,实难劝导……’

    李基默默地想着,然后又意识到这一点孙策反而与孙坚如出一辙。

    不过孙策比孙坚要稍好些许的,那便是孙策尤其重视亲近之人,所以对于亲近之人的建议会时时记于心头。

    享受着作为盟军先锋的孙坚,显然也忘记了此前与李基的些许不快,临行之前还与李基远远地示意了一下,李基亦是拱手回礼,目送着孙坚离着本部兵马离去。

    而在孙坚领着本部兵马作为先锋离去后,虽说袁绍曾言即日便大军启程西讨董卓,但是整个盟军有着足足三十六镇诸侯,素质良莠不齐,各方调动显然不是袁绍一个人就能如臂驱使的。

    因此,为了方便统率,袁绍将整个盟军分为大小诸侯两部,大诸侯一部合计约有二十万兵马,小诸侯一部约有五万兵马。

    以大诸侯一部为中军,小诸侯一部为后军。

    而这,足足耗费了七天时间,整个庞大且臃肿的盟军方才完成了初步调度,缓缓地开始朝着司隶的方向进发。

    如此,也足以看出袁绍几无真正的统兵经验。

    在一众诸侯的协助下,依然耗费如此多的时日。

    不过,袁绍看着浩浩荡荡的二十余万大军在自己的一声令下挥师西讨,整个人可谓是难以自控地流露出意得志满之色,且夜夜都宴请各方诸侯饮酒相聚。

    这一幕幕,看得原本对盟军预期极高的刘备,可谓是眉头紧皱不已,渐渐意识到李基对于二袁以及盟军没有抱有太大希望不是没有道理的。

    当然,刘备这段时间同样也没有闲着,或明或暗亦是拉拢了不少不满袁绍的诸侯相互抱团。

    公孙瓒、陶谦、王匡、孔融、代表马腾的庞德,以及分别代表益荆的刘璋、刘琦等等。

    因此,整个盟军内部明显地分成袁绍、袁术以及刘备三个小团体,相互进行着制约与监督。

    而内部臃肿复杂的盟军,行军速度自然也远远算不上快。

    在作为先锋的孙坚在汜水关城下鏖战了近七日,盟军大部依然还在前来的路上。

    因此,孙坚虽然屡屡取得些许战功,但整座汜水雄关依然固若金汤地横在前方。

    是夜,在孙坚所立的营寨之中。

    孙坚一边让黄盖给自己包扎着身上的伤口,一边可谓是怒骂连连。

    “华雄!可恨的贼子,助纣为虐!”

    “若不是那贼子屡屡挡我,我必然攻下了一片城头,再依仗之夺取这一座汜水关,如何会被阻拦至今?”

    黄盖熟练地替孙坚包扎之余,道。

    “主公莫要焦急,连战数日,麾下士卒们的伤亡已然相当惨重,士气不振,再兼之主公作为先锋已经彻底摸清了汜水关虚实。”

    “待盟军大部一至,只要盟军依照主公所言大举压上,定能为主公争取到夺取汜水关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