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7b5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明末大军阀 > 明末大军阀 第19节
    第三十一章 修建堡墙

    六月底,大盘堡。

    经过一个月不间断的训练,大盘堡的八十多名墩军进步迅速,至少在王家庄下辖的各处火路墩、屯堡内,已经是首屈一指的强兵了。

    但是堡内墩军使用的兵器纷杂而又破旧,于是刘衍四处招募人手,又从王炆镇处要来几名工匠,将大盘堡的兵仗作坊扩大,陈勋还带人去了一趟夏河寨前千户所,买来了大批的铁料和煤炭,用来打造制式长枪和雁翎刀。刘衍随即开始逐步替换众墩军手中的陈旧兵刃。

    此时大盘堡内的一众建筑已经修建起来,只剩下一些零散的边角还需要雕琢。现在剩下的事项便是建造堡墙。

    为此刘衍亲自带人架着牛车往返于大盘堡和夏河寨前千户所之间,买来了几批木料和各种材料。之前张义带人去那边开采过一段时日的石料,不过因为太过费事费力,还占用了大量的人力,刘衍便让众人都直接回来了。

    至于修建堡墙所需的石料,刘衍准备全部直接采买,反正现在手中有些银子,购买这些建材还是够用的。

    不过如今木料、石料虽是不缺,但修建堡墙却需要大量的黄土夯泥。

    夯筑的过程中,挖土、和泥、脱坯、晒干,同样需要大批人手。

    刘衍只是调动所有的大盘堡军户帮忙,两百多口人无论男女都是上阵,那些匠户的家口同样出来劳作,只要是从军屯劳作回来,所有人都要参与到堡墙的修筑中,为此刘衍还规定军屯劳作的结束时间提前了一些。

    “大人,以青石为墙基,先需经过打磨,夯筑堡墙,同样需要用浆汁粘合。”

    这天傍晚时分,在刘衍前面,大批挑着簸箕、箩筐的男女沿着堡墙边来回运土奔跑,一些工匠在指挥大盘堡男丁打磨石料,一些工匠则在指挥男丁夯筑堡墙。场面热火朝天。

    此时在刘衍身旁的除了陈勋等人外,便是那个制造大水车的老工匠,他虽是木匠,但同样精通土木泥工。

    “浆汁粘合?”

    听了老工匠的话,刘衍有些奇怪,他不知道夯筑堡墙还需要用浆汁粘合的,而且这浆汁又是何物?

    经过老工匠的解释,刘衍才明白。

    原来这古时修建城墙,是用黄土浆、河砂、石灰、糯米浆混合成一定比例制成三合土,如此夯筑的堡墙才经久坚固,难以隳坏。甚至有些地方筑墙时还要加入狗尿,当地相信如此可以避邪,当然对刘衍来说狗尿就算了。

    黄土、河砂还好说,想到要用去大批的糯米,刘衍就忍不住一阵阵心痛。旁边的陈勋等人同样露出可惜的神情,糯米啊,他们平日都是舍不得吃,没想到却要砌入到这堡墙中。

    不过按老工匠的说法,如此夯筑堡墙才能坚固耐用,可历数百年,而且这也是古时最普通的筑墙手法了,在一些大城或是宫廷内,他们夯筑堡墙,如果外面要包砖,除了加入大量的糯米汁外,甚至还要加入大量的黄糖、蛋清、红豆等物制成粘合剂,这所费的钱更是不计其数。

    听了老工匠的话,刘衍还能说什么?只交待一句:“一定要保质保量。”然后又到处巡视了。

    在刘衍与众工匠的规划计算中,大盘堡的堡墙比王家庄略小,周长一里零几十步,堡墙高约十米,城基厚五米,不包砖。南向设南门一座,门上筑城楼,外设瓮城,再有护城沟壕一道。

    在堡外,刘衍还准备再建一个供士兵操练的校场,以及供军官坐镇指挥和休息的演武厅。

    而在堡内,街巷打算都用山石铺就,两旁有排水沟,同样用石头铺就。由于大盘堡的地形是北高南低,这样如有下雨,便容易排水,不存在雨涝积水之患。同时在南门外建一个石坑,未来积水直接经水道从堡内排入石坑外,那水便用于堡内人畜之用,甚至可用于将来的田地灌溉。

    这个构思是刘衍想出来的,经工匠们商议后认为可行,同时对刘衍的奇思妙想赞叹不己。

    在街道建好后,由于堡内己是事先规划出一块块的土地,日后堡内的军户或是外来居民,如果不想住营房的,都可以从刘衍手中购买土地,在划分好的地块上建自家房子,最后全堡的人合资兴修庙宇、戏台等公共建筑。

    有了刘衍与工匠们的设计,大盘堡的军户们只需好好劳作便可,刘衍等人估计这堡墙要建好,约需要二、三个月的时间。

    高强度的劳作需要耗费大量的米粮,虽然刘衍不可能让众人吃白面,不过小米杂粮,黑面饼子刘衍可以管饱。高强度的劳作同样需要荤腥,否则体力支持不了,容易尿血。

    刘衍同样与去年开荒时一样,规定凡是参与修建堡墙的,都是一日荤,五日素,清晨给于早粥,每十人七日给酒一杓,另外还有一点工钱,虽然不多,但是也足够让这些军户欣喜了。

    有刘衍这样的上官,加上又是建设自己的家园,虽然活很重,但是众人的干劲却都很足。不过刘衍估计,按这样下去,等堡墙建好后,自己积累下来的两千多两银子就要花去一大半了。不过好在有肥皂工坊在,刘衍因此掌握着一条收入来源。

    自大盘堡立堡以来,堡内军户们的生活是有目共睹的,虽然每天要干活,但却人人可以吃饱,在这个年景中,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而且刘衍这个大盘堡的上官体恤下属之名也是远扬,待人和气又有能力,经过口口相传,大盘堡对各人的吸引力越大,因此陆续都有一些民众军户前来投奔刘衍。

    刘衍对人口的需求是永远不会满足的,投奔的人他都是收下,让赵民将他们一一登记入册,发给他们大盘堡的军户帖。

    当然了,这其中有些人还是别的千户所的逃军户籍,收下他们,难免将来会引起一系列的纠纷,不过进入自己嘴中,刘衍又岂能往外推?依然是照收不误。

    一天,刘衍正在总旗官厅内与陈勋、汪博、张义商议事务,王越则是带人在望台观望。忽然王越看到了什么,急忙过来向刘衍禀报。

    原来有一批流民朝着大盘堡聚拢过来,刘衍温煦急忙带着众人出来查勘。

    看到这批流民,刘衍不禁吃了一惊,只见这群流民约有十多户人,五十余口的样子,是这些时间前来投靠大盘堡人数最多的一次。看他们都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而且操持的都是同一个口音,似乎是同一个村庄出来的人。

    这些人站在南门前,都是用畏惧的眼神看着周边各人,同时眼中又是满怀希望。为首一个老者上前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刘衍手下众人,想要投靠刘衍在这里屯田。

    在他们周边,一些干活的大盘堡军户不时对他们指点议论着,看着这些悲惨的流民们,大盘堡的军户们才发现自己的幸福,想当年自己与他们一样,现在却可以吃饱穿暖,这让他们说话的声音更为响亮。

    刘衍一行人出来时,见那些流民周边围了一圈人,王越走上去大声喝叱道:“你们干什么干什么,都不用干活了吗?”

    众军户们轰的一声散了,又继续干自己的活,不过各人的耳朵都是高高竖起,时刻注意这边的动静。

    众流民见一个年轻的军头走出来喝叱众人,似乎很有权力的样子,众人都是下意识的身子一缩。

    刘衍闻到这些人身上多日未洗澡的酸臭味,再扫了这些饥民一眼,从男人到女人,从老人到小孩,个个眼神都是期盼,他问道:“你们是从何而来?哪里人氏?”

    其中一个老者出来叩头,他颤声道:“小的等是从兖州来的,家内遭了灾,田税又重,只得出来逃荒,途经这边,闻听大人仁义,特来投靠,希望大人收留。”

    说完,一众流民立时又是一片的叩头哀求声。

    陈勋一直注意着刘衍的神情,见他略一点头,当下走上前去,大声说道:“大人开恩,愿意收留你们,不过你们需谨记我们大盘堡的规矩,来到堡内,需得尽数加入军户,不愿者立时驱逐!”

    “以后我们屯堡会组织你们开垦荒地,并借于耕牛犁具等物,日后分下田地,第一年,堡内给大家免征税粮。第二年,每亩屯田征粮一斗,以充付先前支借的牛具等银。第三年起,每亩开征屯粮二斗,你们可是愿意?”

    这些兖州来的流民事先都听过大盘堡的规矩,眼下这个世道,能吃饱穿暖才是重要,民户又比军户好在哪里?更不要说到时还有自己的田地耕牛分配,此后大家都可以过上安定的日子,眼前的那些军户就是例子。

    当下人人叩头道:“全凭大人作主!”

    刘衍让陈勋把这些人安排下去,先煮一些粥给这些人吃,然后让他们到河边去洗个澡,免得有什么细菌带入堡内。此外,又吩咐赵民将这些人一一登记入册,发给他们军户帖,以后他们就是大盘堡的军户。

    刘衍又为这些新的军户安排了营房宿舍,等这些人休息几日后,便让他们修建堡墙干活,有了这些新加入的人丁,或许堡墙的修建可以更快些,等堡墙建好后,又要组织这些新的人手开垦荒地了。

    最后刘衍拿来赵民的文册一看,不由吃了一惊,年初到现在,新加入的军户己经有三十余户,一百多口人。连原来的军户匠户,现在的大盘堡己经有户上百,人口四百多了。

    现在大盘堡的人口规模己是基本与王家庄齐平,刘衍心中不免自豪了起来。

    第三十二章 悲愤

    转眼到了六月底,大盘堡的堡墙修建还是如火如荼,随着人力的增加,刘衍明显感到堡墙以及内部各处的施工速度提升了一些,心中甚喜。

    期间,赵民收到家里捎来的口信,他儿子似乎犯了病,便请假回家照料数日,几天后赵民回到了大盘堡,不过神情却是难看。

    刘衍闻讯来到赵民的屋内,关切地问他儿子病情如何,赵民只是道儿子并无大碍,找了大夫看后想必几天就好,不过他的神情仍是抑郁。

    当晚,赵民提了一壶酒找上刘衍喝酒,言道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

    刘衍有些奇怪,这赵民平日严谨有礼,对待自己这个甲长也可以用“相敬如宾”来形容,并不怎么好酒,今日是怎么了?

    此时刘衍住在官厅后的宅院内,这里是新修建的院子,有专门的厨房,不过刘衍家中并没有佣人和庖厨,于是刘衍便亲自炒几个下酒小菜,他与赵民在厅内随意而坐,边喝边谈。

    赵民端起酒杯狠狠地喝了一口,砸了咂嘴,说道:“好酒,好菜,好惬意,似乎自小以后,便没有过这么舒心了。”

    说着赵民又夹起一块肉片,放进嘴里大口大口地嚼着,眼神之中却蕴含着一丝悲凉。

    刘衍看他今日似乎有些失态,象是受了什么打击似的,便微笑说道:“小时候?看赵先生的年岁,那时该是显皇帝当位时吧?”

    赵民说道:“不错,正是显皇帝当位时。”

    刘衍喝了一口酒,看向赵民,只见他眼中似在回忆:“那时真是一个太平的时节,安宁、富足、悠闲,食用之贱,是现在想象不到的。记得自小家父最喜在黄昏觅几知交好友,一起高谈阔论,每日都是欢笑。当然了,我们这些孩童便在一旁捡些吃的,也是一乐。”

    说到此处赵民便笑了起来,一一谈起童年的记忆与趣事,语音中,似是对那个时代无限追忆。

    刘衍也是感慨,万历年间算是大明的盛世年节,虽有三大征,但天下总体太平,特别是市民与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对于老百姓来说,那确是个黄金的时代。而当时的万历天子,市民小说《警世通言》则尊称他为圣明之君。

    明亡后,遗民所著的《樵史》也依然怀念那时的盛况:

    “……传自万历,不要说别的好处,只说柴米油盐鸡鹅鱼肉诸般食用之类,哪一件不贱?假如数口之家,每日大鱼大肉,所费不过二三钱,这是极算丰富的了。还有那小户人家,肩挑步担的,每日赚得二三十文,就可过得一日了。到晚还要吃些酒,醉醺醺说笑话,唱吴歌,听说书,冬天烘火夏乘凉,百般玩耍。那时节大家小户好不快活,南北两京十三省皆然。至今父老说到那时节,好不感叹思慕。”

    彼时小说是这样描写的,此时赵民也是这样感叹的,让刘衍也不禁唏嘘长久。

    两人感慨叹息了一会儿,赵民的脸色转为难看,他叹道:“过去了,尽数过去了,自显皇帝后,这日子便是越过越差,眼下大明更是危矣!”

    刘衍不禁眉头一挑,只见赵民沉重地拿出一份邸报,这是赵民返回王家庄的时候,从百户官厅抄录回来的。

    赵民指着上面说道:“如今荥阳失陷了,泛水失陷了,固始失陷了,就连中都凤阳都失陷了,流寇贼众势大如此,我国朝三百年江山,难道就此沦亡不成?”

    刘衍虽对明末历史较为了解,也知道历史上发生的这些事,不过邸报上白纸黑字,亲眼看来,仍有触目惊心之感。此时刘衍才知道赵民为何脸色如此难看,对他们这些文人来说,中都凤阳的失陷,对他们的打击是极大的。

    而刘衍也突然意识到,虽然自己对明末历史较为了解,不过也应当随时收集当时的情报了,比如这邸报的收集,便可以随时了解天下的动态,以让自己作出最正确的反应。

    刘衍呆呆地看着,赵民又指着刘衍手上的邸报说道:“贼势越众,官兵连败,只是苦了当地的百姓!”

    赵民提高声音道:“杀人、劫掠、屠城,这些贼匪什么事做不出?”

    他越说越激动:“贼攻舒城时,官军坚守,贼便掠裸妇人数千于城下,少沮,即磔之。”

    赵民厉声喝道:“妇人何罪?裸之磔之?贼凶恶如此,可有人性天良?那李自成口口声声说是要为民请命,可是他的所作所为与建奴何异,全都是狼心狗肺之徒!”

    说到此处,赵民不禁放声大哭:“形势如此,高皇帝地下有知,必当痛哭流涕。”

    刘衍默默地看着手中的邸报,听赵民说到伤心处,他也是心下沉重。

    这年来,山东各地虽然相对平静,但此时外界己是闹翻天。两年前,流贼高迎祥、张献忠、老回回、罗汝才、革里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横天王、混十万、过天星、九条龙、顺天王等十三家七十二营大会于荥阳,声势浩大。

    荥阳之会后,众人采纳李自成的“分兵定所向”之策,以革里眼、左金王击川、湖兵。横天王、混十万战陕兵。罗汝才、过天星扼河上。高迎祥、张献忠与李自成等略东方。老回回、九条龙往来策应。大明调西北边兵及南兵七万往河南会战,又命五省总督洪承畴出关统率,以山东巡抚朱大典协攻。

    不过在这两年中,流贼的战力己是发生了质的变化,洪承畴曾在这一年的奏疏中说道:“先时贼避兵逃窜,今则迎兵对敌,左右埋伏,更番迭承,则剿杀之难也。贼人人有精骑,或跨双马,官兵马三步七,则追逐之难也。”

    在战斗力提高的同时,这些流贼仍不改手段的凶残。

    流贼攻陷了泛水,屠城数日!

    流贼攻陷了凤阳,杀死城中百姓数万,焚毁房屋二万多间,还剖开孕妇,取出婴孩挑于枪槊上戏乐。

    流贼攻打舒城,掠来霍山、合肥的妇女数千,强迫她们赤身裸~体,置于城下,稍有反抗,便将她们凌迟分尸。

    流贼连营数十里攻打滁州,由于攻打不利,便掠来村落妇女数百人,将她们集体淫辱后,又将她们的头全部砍断,将她们的尸体成排倒埋于地上,露出她们的私处对着城上的军民,以为这样便可以克制城上猛烈的炮火。

    明末官军军纪败坏,杀良冒功是常有,但象这些明末流贼一样动不动就杀人屠城,还抓来妇女集体奸淫,稍有反抗,便将其在城下凌迟分尸,这真是骇人听闻。举目四顾,只有关外的建奴鞑子才可以与他们相提并论。

    大明三百年江山到了现在,外有胡虏肆虐,内有流寇横行,令刘衍平添了许多对局势的担忧。他不敢想象将来自己家人遇到这种事情会怎么样。再想想清兵下一次即将入寇,山东各州又在其冲,心下更增添了许多紧迫感。

    最后赵民喝得酩酊大醉踉跄而去,一路还放声悲歌,而刘衍则是呆坐了良久!

    次日,火器作坊。

    “大人,小的等这几个月来共打制鸟铳三十五门,腰刀十五把,长枪七十四根,请大人过目。”

    虽说外面的堡墙修建如火如荼,不过刘衍还是让谭晓大领着那些铁匠在兵器坊内打制着兵器。眼前这些兵器就是他们这几个月来的劳动成果。

    刘衍要求的兵器制造思路是朴实,大气,没有花巧,实用便好。一一看去,果然眼前无论是鸟铳还是长枪,都是坚固厚实,精良锐利。刘衍满意地点了点头,在自己的奖罚制度下,这些工匠还是卖力的,打制的兵器可说都是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