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7b5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岳父关羽,我开局劝刘备奇袭襄阳 > 第212章 萧和可比商鞅!曹操慌了:刘备再发育几年,就要一波推我高地啊!
    府兵制?

    均田制?

    闻所未闻的六个字,如雷鸣般回响在所有人耳边。

    刘备也好,诸葛亮也罢,在场的楚国君臣,眼中无不涌起惊奇茫然。

    “伯温,何谓府兵制,何又为均田制?”

    刘备失神片刻,方才满眼新奇的问道。

    “这府兵制,乃是军制一种,自上而下为朝廷,军府,府兵,民夫。”

    “所谓府兵,便是于各州郡人口密集处,设置士卒集结之地,称之为‘鹰扬府’。”

    “这鹰扬府专职招募兵士,以鹰扬都尉为鹰扬府长官,属下依次设为果毅都尉,校尉,旅帅,队正,火长,府兵。”

    “招募府兵的原则,乃是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皆均者取多丁,从本地豪强,富农,下级官员之中挑选。”

    “选为府兵者,闲时务农,入冬时则由鹰扬府召集,操演训练。”

    “鹰扬都尉只有练兵招兵之权,无统兵之权,每遇战事则由朝廷委派将官统帅,战事结束便交还鹰扬府散兵为农。”

    “府兵出征,铠甲兵器,以及粮草,皆由府兵自备。”

    “凡招为府兵者,可享受免其赋税徭役之权,以为奖励。”

    “此制,可使朝廷既能获得充足稳定的兵源同时,又省去了养兵所耗。”

    “以臣推算,这府兵制若能全面推行,我三州之地,至少能为楚公再增编五六万兵马,我北伐合计之兵便有近十六万左右。”

    “且这十六万兵马,不但无需国家供养,还铠甲兵器装备精良,皆为精壮之士。”

    “楚公统帅这十六万精锐之师,挥师北伐,曹贼伪魏纵然手握中原膏腴之地又如何,我们灭之何难?”

    萧和口若悬河,将这府兵制的梗概,向刘备及众人道出。

    身为穿越者,他怎么可能不知这府兵制的威力。

    当年灭国无数,威服四夷,不可一世的大唐,就是凭借着这府兵制,方能所向披靡。

    而这府兵制的起源,则是南北朝之时,西魏实际统治者宇文泰所创。

    当年东西两魏对峙,高欢掌控下的东魏,手握关东两河富饶之地,国力辗压只据有关陇一隅的宇文泰所控西魏。

    宇文泰为以弱敌强,便开创了这府兵制,将关陇的战争潜力全部激发,最终由弱变强,实力超越了东魏,为其后继者北周扫灭北齐,一统北方奠定了基础。

    彼时的宇文泰和高欢,与今日的刘备曹操何其相似。

    刘备便如宇文泰,手中只握有南方三州,虽地广却人稀,国力处于弱势。

    曹操则如高欢,雄踞北方,掌握着两河膏腴之地,国力强大。

    想以弱灭强,就必须要有所变革,开创新制提升国力,先由弱变强,进而方能灭了另一强。

    萧和斟酌对比之下,便得出结论,这府兵制能让宇文泰变强,自然也就能让刘备变强。

    府堂之内,立时一片沸腾。

    萧和这府兵制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如同给在场所有人,打开了一道新世界的大门。

    “伯温,你所说这府兵制,确实是富国强兵的良制啊!”

    刘备更是欣喜到拍案叫绝。

    自天下大乱,征兵制瓦解以来,各方诸侯皆以募兵制取而代之。

    顾名思义,其兵皆来自于招募。

    而招募之兵,首先兵源不稳定,士卒容易出现逃亡,且兵为将有,极容易变成武将的私兵。

    关键募来的兵,你不仅要管吃管喝,兵器铠甲也要全权负责,钱粮财政上负担极大。

    萧和这府兵制,则将上述缺陷,全部解决。

    府兵由鹰扬府登记在册,杜绝了来历不明,容易逃亡的可能。

    武将只有统兵之权而无招兵练兵之权,士卒又是自备兵甲粮草,则不会出现兵为将有的局面,最大限度的杜绝了成建制反叛的可能性。

    最重要的一点,府兵多出自于富农,自备粮草兵甲,大大减轻了朝廷经济上的负担。

    这一点对家大业大的曹操来说,可能好处不够明显,可对只握有三州,地少国贫的刘备来说,却无异于雪中送炭。

    看出这其中好处,刘备焉能不惊喜。

    “伯温,你这府兵制听起来,确实是能让我楚国由弱变强,军力大增的良制。”

    “不过如我推测不错的话,你这府兵制能否推行,应该还跟你后边这个均田制,有着莫大关系吧?”

    诸葛亮显然对这府兵制看的更透彻。

    “卧龙就是卧龙,不错,这府兵制若无均田制做根基,不过是空中楼阁,根本无从推行。”

    萧和话锋一转,继续解释道:

    “府兵的最大来源,便是富农,唯有富农方才有钱自备粮草,置办兵甲战马。”

    “而想成为富农,首先就要有地,而且至少还得五十亩起步。”

    “如今南方三州虽定,然则多年战争,使得百姓流离失所,无主的弃田不计其数。”

    “这既是弊,亦是一种利。”

    “利就利在,楚公可下诏,将这些无主之田,全部收归官有,禁止豪姓兼并侵占。”

    “朝廷掌握了大量田地,就能将之均分给百姓流民,将他们纳为国家编户。”

    “而作为对国家赐田的回报,百姓则有义务应招成为府兵,为国家而战。”

    “而国家又以免除赋税徭役,来作为他们加入府兵的奖励,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种正向循环。”

    “所谓有恒产者,方有恒心。”

    “府兵们不光是为了国家而战,为了楚公而战,更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土地而战。”

    “如此,我们的军队,便成了一支有信念的血勇之师。”

    “有信念者,方能一往无前!”

    “这样一支有信念的精锐之师,岂是曹操那些仅仅为钱饷而战的伪魏士卒可比?”

    “这便是均田制的精髓所在!”

    萧和一口气将均田制的意义和盘托出。

    诸葛亮脸上疑云散尽,不禁微微点头,赞叹道:

    “好一个有恒产者方有恒心,好一个有信念者方能一往无前!”

    “伯温,你这府兵制和均田制,当真乃富国强兵的奇制也!”

    说罢,诸葛亮向刘备一拱手,神色坚定道:

    “楚公,这府兵制和均田制,当真如伯温为楚公量身所创,亮以为当即刻商定细则于三州推行。”

    “亮相信,伯温这两道奇制,不出一年便会大有成效,令我们国力倍增,北伐讨灭伪魏,兴复汉室指日可待也!”

    萧和嘴角微扬。

    就凭诸葛亮那一句“为楚公量身打造”,可见他已看出了自己未曾明言的那一层意思。

    这均田制,老刘可以推行,曹操却不行。

    无他,北方的士族豪强实力太强了。

    北方的士家实在太多了,什么弘农杨氏,太原王氏,河清崔氏,颍川荀氏…

    天下顶级望族,九成皆出自于北方。

    你曹操说是唯才是举,可麾下的重臣,哪个不是士族名士?

    这些士族豪姓们,趁着天下大乱,百姓逃亡,哪个不是趁机兼并侵占土地。

    你曹操想搞均田制,想令那些豪姓们不得兼并土地,想把土地赐给那些流民穷鬼,你手下那帮士族们能答应你?

    所以,曹操看起来手段霸道,时不时杀几个名士,装模作样敲打敲打一下士族,实则不敢从根本上限制士族的扩张。

    南方则不同,士族豪姓虽然也有,顶级士族却远不如北方那么多。

    取荆州一战,蔡氏和蒯氏荆州两大豪姓被灭,江东士族又被孙策收拾了一波,至今没有恢复元气。

    整个南方三州,实际上是没有可比肩荀氏那样的顶级大族,士族的整体实力,也远未达到能左右国策的地步。

    这样一种局面下,老刘要推行均田制,还需要看士族的脸色不成?

    所以说,这均田制和府兵制,正是为老刘量身打造。

    刘备再无顾虑,一跃而起,欣然道:

    “孤意已决,就用伯温之策,于我荆扬交三州之地,即刻推府兵与均田之制!”

    刘备决议已定,当下责成萧和牵头,会同诸葛亮,鲁肃等众谋臣,商定出了两制细则,于三州推行。

    数日后,诏令由应天发出,向三州士民宣布了推行府兵制和均田制。

    与此同时,甘宁,文聘,丁奉等水军诸将,则奉命率水军自泗水,涡水等北上,袭掠伪魏淮北诸郡。

    于是在淮水一线,楚魏两国,展开了互相“抄掠”之战。

    今天你魏国骑兵下淮南,掠我一千丁口,明天我水军登陆淮北,掳走你两千男女,你抢我夺,谁也别想占便宜。

    当边郡战事不断时,在三州之内,则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推行两制。

    均田制最先推行,从南郡至丹阳,从南阳至长沙,从九江至会稽…

    数以万亩的弃田,被收归官有,分赐给了百姓。

    紧跟在均田制后的,便是府兵制推行。

    随着数十座鹰扬府建立,成千上万得官府赐田的青壮民夫,登记入册,成为了府兵。

    世人皆将这两制推行,称之为萧和变法!

    而至入秋后,楚军兵力便增长了近三万有余。

    短短不到半年时间,楚国国力已是大增。

    秋末之时,楚国推行两制的详细情报,终于送往邺城,摆在了曹操的案头。

    …

    魏公府。

    正堂上位,曹操正眉头深锁,仔细审视着手中那份情报。

    他的脸色越来越阴沉,捏着帛书的手隐隐在颤抖,眼眸越瞪越大,额头冷汗刷刷直滚。

    “咝~~”

    帛书看罢,曹操倒吸一口凉气,惊叫道:

    “萧和这村夫的府兵制和均田制,可与当年商鞅变法相提并论,真乃扭转乾坤,以蛇吞象的神策,若再给大耳贼推行数年,孤死无葬身之地也!”

    “不能再拖了,孤要即刻尽起倾国之兵,挥师南下,讨灭伪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