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7b5小说网 > > [知否同人] 无人生还 > 第18章
    鸡毫体内已积累了毒素,虽然量很小,所以并非不能怀孕,但一旦怀孕,极容易流产,即使不流产,也很容易在生产时一尸两命或者诞下死胎、怪胎。最后,何大夫建议,为了鸡毫身体着想,鸡毫最好不要怀孕生子。

    何大夫这番话几乎让鸡毫梦碎,鸡毫是惦记着生下孩子抬姨娘不假,但更珍惜自己的性命。一旦自己一尸两命,谁又会在意一个小小通房的死活,自己不过又是另一个卫姨娘罢了,死就死了,留不下一点痕迹,卫姨娘留下的唯一女儿也记到了别人头上,而一旦生下怪胎,自己更是会被打成妖孽,不得善终。

    --------------------

    第22章 无人生还(知否x包青天)二 催命汤 12 死亡

    ==================================================

    就在鸡毫满腹愁肠,无比纠结之际,一个三等丫鬟前来传话:今夜二少爷要让鸡毫姑娘侍寝,让鸡毫姑娘做好准备。

    其实鸡毫和以前的羊毫一样,侍寝次数并不多,一个月也侍寝不了一回,通常只有海氏怀孕或者身体特别不方便的时候,长柏才会让通房侍寝。鸡毫算算日子,差不多是容易怀孕的日子,如果是从前,鸡毫一定会欢天喜地,盼着今夜一举得男,但今天,鸡毫却惧怕怀孕,她害怕自己像大夫说的一样,一旦怀孕,很有可能一尸两命,她不想做那早逝的卫姨娘。

    终于,她心一横,趁人不备,偷偷从后门逃了出去,径直逃到了开封府,把真相一五一十告诉了包大人。

    既有了鸡毫、春芽两位关键证人证言,包拯连忙差人去捉拿海氏。

    没想到的是,长柏却亲自把海氏押到了开封府。

    原来,顾家早就在开封府安插了线人,上次方小荷案,侯府的线人出了不少力,今日,线人看到鸡毫一脸惊慌失措地逃到了开封府,便知情况不妙,他跟踪偷听,得知包拯已经掌握了足够翻案的所有证据,遂立马遣人给盛家通风报信。

    海氏正在给幼儿喂奶,听线人来报,便知大势已去,回天乏术,便最后看了一眼嗷嗷待哺的幼子,又与其他几个孩子依依惜别,便随着长柏一起到了开封府。

    即使是末路夫妻,长柏海氏夫妇依然默契十足,不等包拯问话,长柏先来告罪,自责自己治家不严,私德不修,竟毫无察觉妻子偷偷给下人下毒,并操纵人证,欺骗官府,今日亡羊补牢,亲自把罪妻押送至开封府,求开封府包大人降罪。

    海氏更是把所有罪责揽给自己,声称下毒之人,命春芽出来顶罪之人,命鸡毫等下人作伪证之人皆是自己一人,与长柏等盛府诸人毫无关系。

    原来海氏早有安排,从前内宅之事,长柏就甚少插手,这次羊毫案发,海氏唯恐不能蒙骗过包拯,于是更不让长柏插手,如何指导下人作伪证,如何威逼利诱鸡毫,如何指使春芽顶包认罪,如何和那大夫串供,全都是海氏亲力亲为,为的就是一旦有个万一,能把长柏摘出去。

    虽然夫妻一体,长柏难逃治家不严之罪,但大义灭亲,总能挽回些许。

    海氏伏法认罪后,包大人正欲宣判,突然,海氏站起来,用公堂上所有人都能听到的声音说:“我海朝云害死人命,伪造证据,找人顶罪,罪不容诛,已不配当海家女儿,更不配当盛家媳妇,今日,我海朝云与海家、盛家恩断义绝,那几个孩子也与我再无任何瓜葛,求包大人成全!”

    包拯正想说什么,但海氏又开口道:“杀人偿命,我海朝云今天,一命抵一命。”说完,便从怀里拿出一个小小的白瓷瓶,海朝云只觉得满手都是冷汗,几乎要握不住白瓷瓶,看着冲上来要阻止的王朝马汉、张龙赵虎、海氏终于心一横,拔开白瓷瓶的塞子,把瓷瓶里的毒药一饮而尽。

    这次,海朝云真的死了。

    --------------------

    第23章 无人生还(知否x包青天)二 催命汤 13 祭拜

    ==================================================

    海氏认罪伏法,当堂自杀。对于一向以道德文章标榜的清流盛家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长柏大义灭亲,海氏临终前撇清关系,却也挽回了不少。毕竟,闻名天下的青天开封府包拯家里也出过包勉这样一个贪官,也收养过暴香玲这样的贪官之后当螟蛉义女。

    按照旧例,主母虐杀小妾,以上欺下,本身也不会判太重,前朝的宰相陈执中,家中小妾张氏虐杀三个婢女,致使一死二伤,最后也不过是陈执中罢官,张氏被勒令出家为尼罢了,不久以后,仁宗又找个由头起复了陈执中,张氏的儿子陈世儒成年后也把张氏接回来了,当朝以孝治国,古有目连救母,今有陈世儒孝顺犯了错的生母,别人也说不得什么。

    有了仁宗朝张氏这宗判例,即使开封府来判,海氏也很有可能被判出家为尼,或者流放,全不至于死刑,等过个几年,孩子成年了,再把海氏接回来,自可阖家团圆,颐养天年。但如此一来,海家的名声,盛家的名声,也全完了,海家虽满门请贵,但门生在“申辰之变”中几乎全军覆没,再也经不起额外的打击,盛家底蕴远不如陈家,且正是上升的关键期,无数双眼睛盯着弹劾,海氏之死,完全是为了保全海家和盛家的清誉,主母都为了区区一个丫鬟以死谢罪,以命偿命了,海家和盛家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且海氏临死前已经和海家、盛家断绝了关系,朝中非但无人再拿来说事,反而不少人同情海家和盛家。海氏的目的,总算达到了。